麦田文学网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自唐代郑思肖的《寒菊 /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宋诗精华》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2、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 下》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76 .
3、 张建华 .《谦诗三百首》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 :164 .
4、 孙红松 .《国学经典诗文拔萃 3》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6 :52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shū)(lí)趣未穷。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何曾:哪曾、不曾。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宋诗精华》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2、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 下》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76 .
3、 张建华 .《谦诗三百首》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 :164 .
4、 孙红松 .《国学经典诗文拔萃 3》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6 :52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历代题咏书画诗鉴赏大观》.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宋诗精华》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2、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 下》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76 .
3、 张建华 .《谦诗三百首》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 :164 .
4、 孙红松 .《国学经典诗文拔萃 3》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6 :52 .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

创作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参考资料:

1、 梁恒月 .《帮你学古诗》 .海口 :三环出版社 ,1990 :9 .

赏析二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

郑思肖

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猜您喜欢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代: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清代: 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代: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元代: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唐代: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