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文学网

吉祥寺赏牡丹

宋代: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参考资料:

1、 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羞: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扶:搀扶。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参考资料:

1、 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插图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30页
2、 张志江、张薇.《诗趣》.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87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注释
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簪(zān)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参考资料:

1、 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创作背景

  宋熙宁五年(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赏花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苏轼看到赏花画面的壮观、恢弘的书籍以及与诸位市民一同游玩的快乐有感而写下这首《吉祥寺赏牡丹》。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10

赏析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

苏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别董大二首

唐代: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宋代: 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答客诮

近现代: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却东西门行

两汉: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送友人入蜀

唐代: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